信息

2023年10月13日 上午3:36:46

很有必要对输入的信息分类

人的愚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原始第一手的信息,因此潜意识里被诱导形成各种错误可笑的思维模型。

不断追求各种原始第一手信息,是思维脱贫和物质脱贫最有效有力的方式。

王沪宁在《美国反对美国》中说,任何抽象推理都只能源自对事实的观察和分析,抽象推理要能够说服人,很重要的一点,是它有没有令人信服的事实奠基。有时候人们需要做一种工作,这就是提供思维的机会,而非思维的结论。


知乎早期把发表类型分为
知识、经验与见解
这的确是三个东西

严耕望说,
一个人的学术见解要想成为有系统成熟的知识,就必须经过搜集材料,加以思考,最后系统化的写作出来,始能成为真知识真学问。平时找材料,思考都是零碎的,未必严密,也无系统。要到写作,各种矛盾,各种缺隙,各种问题,可能都钻出来了。须得经过更精细的复读,一一解决,理出一条线索,把论断显豁出来,这条论断才站得住。


非虚构类书籍大致可以分成三类:

第一类告诉你一些你以前不知道的事情
第二类教会你一些你以前不具备的技能
第三类能够改变你的一些陈旧甚至错误的世界观。

早年知乎很喜欢找在某一个领域内有很久专业积累的「doer」写东西,这种一手经验其实是当时很稀缺的内容。(现在其实更稀缺了)

但问题是,一个「doer」能创作的东西是深而窄的,领域经验很快就会被掏空了。因为如果你是实干家,你其实每天面对的新信息量并不大,只是问题的难度很难。

相反比较高产的是「learner」写的文章,这种在互联网上是更普遍的。不是一手经验,只是把自己学到的嚼完了总结出来。其实媒体文章很多时候也属于这一类。大家有很多很多的信息输入,但其实无法对核心问题提出基于实践的洞察,甚至无法验证问题的存在。偶尔也有眼前一亮的新东西也基本只能算是主观假设。


坏思想普遍具备一个什么样的特征呢?且看一个草包族科学家的故事。

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在偏远的南太平洋小岛上住着一些土著。当时,盟军飞机在这些小岛上周转物资。土著们在帮忙装卸的过程中,能够从中获益。战后,盟军飞机不再来临。土著们怀念那些有面包的旧日时光,于是,这些未开化的土著,搭建了飞机滑行的跑道,在两边点上火,盖上小屋。土著们每天坐在那个小屋里面,有的头上带两块椰壳——这是天线,假装是领航员,等待那满载面包的飞机降落。

土著们每件事情都做对了——有跑道;有领航员;有导航小屋,看上去跟大战期间没有区别。然而,没有飞机降落。这就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曼多次讲过的一个故事——「草包族科学家」。土著们给思想套上了一层神似科学的外壳,然而没有用,事实上缺乏了最重要的部分——没有飞机。

这就是好思想 与坏思想的第一个区别:有没有证据。


时刻觉知「概念、解释、描述、预测、事实、观点、理论」

事实又分成:常识 直接事实 间接事实 演绎事实 归纳事实

观点中,再分表述、信仰、评价。

所谓知识(或者知识的基石,即,概念)的三个基本要素,分别是:

  • “是什么”(what)
  • “为什么”(why)
  • “怎么做/用”(how)

正好对应 Learner, thinker, doer 这三者中,目前的时代帮你解决了第一个。

真正的竞争优势,也许会在于将知识转化为理解、体验、技能和盈利能力所需的思考和行动力上。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