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行模型

2024年7月7日 17:46:49

一个正反馈循环:

  • 首先有一个问题/目的
  • 搜寻/存储信息
  • 读取信息
  • 计算信息
  • 输出计算结果解决问题/达成目的
  • 依据得到的反馈,重复以上步骤

我把这个叫做知行模式。大脑信息模式,意识的基础建立在知模型上。知模型输入输出的反馈循环,会进化自我意识,让「我」成长。知模型输出的选择,又会输入到行模型,得到反馈。这个反馈又会成为知模型的输入。从而构成一个更大的反馈循环。知行既可以看作整体,知也可以不依赖行,单独循环。

重要的是,构建一个正反馈循环,使得读取-计算信息效率越来越高。

如何提高呢?

这个模型的核心是如何构建更快更有效的反馈循环?

人类的局限在记忆力有限,较慢的阅读速度、有限的寿命,计算方面人脑有很多优化算法可以模仿。创建各种模型、第一性原理。

  • 模块化,可复用。需要的时候直接调用,不仅减轻记忆压力,还避免了重复计算。flomo笔记完成这个优化
  • 模仿优秀的思维。比如第一性原理、模型化思考。增加思考的速度。
  • 使用更先进的生产力工具。软件和硬件都要用最优秀的,从工具上直接提高读取速度。
  • 定义清楚要处理的问题。避免无效计算,浪费资源。

所谓进步就是对整体或者部分环节进行了迭代产生的效果。

所以进步的速度就是迭代的效率。

迭代效率的核心杠杆是反馈的明确程度。

反馈明确程度的核心抓手是目标粒度大小。

所以进步最好的方式是“小步快跑”:快速地制定和完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。一方面有明确的反馈可以高效迭代和进一步提高效率;另一方面不断完成任务的正反馈,可以把人带入心流。


回看我的笔记,有一部分整理的很好,但是再也没有用,已经忘记的知识。

意识到一定要以用促学,学以致用。

在纸面上构成的双向链接,在用的时候不一定能有效调用,更难形成树状。

用才是真正的把知识在大脑里面构成双向链接的过程,此时的知识自带双向链接:从应用场景能够想到知识,从知识能马上意识到应用场景。

所以,不要在大脑没有疑问的时候去追逐知识。有疑问时的追逐和发现,可以看成是重新“发现/发明”知识的过程,双向链接,根深蒂固。

而疑问实际上是从实践中产生,在解决和实践水平提升的过程中又会产生更多。于是良性循环就此达成。

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,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混淆了资料和知识。

把未经消化,链接和实践的内容保存就以为完成了学习。最终在使用时对提高思考深度毫无价值。

"The foundation of learning is reading"


不被外界眼光与评价所囚禁,更专注自身系统和自由度的构建。他人对你的误解和表面化评价,和你真正的精神复杂性,并无关系。

关键:绝不花时间解释回应,绝不。

对自身系统的统治进化,才是唯一重要。

自知自省,足够松弛。保持变化,进行无法被定义的持续变化,进而也就有了无法被囚禁的灵活性。

//朝露夕阳花木自芬芳


追求高质量多巴胺,寻常更健康的反馈循环。

现代生产力进步,人类有了大量冗余时间,所以对对抗无聊产生了巨大的需求。

两类产品大行其道:美食饮料,电子产品(短视频/游戏)

因为这些产品给人带来多巴胺奖励速度太快,所以其它长时间获得多巴胺奖励的事情就提不起兴趣。

因为这些产品带来的多巴胺强度太大,过后人注意力会下降,很难长时间专注。(可以参考吸毒的人在戒断期的状态。)

所以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分层,人和人的差距越来越大。

对抗世界熵增的方式是主动寻找高质量多巴胺。

我目前认为最有价值的三种多巴胺获取途径是:运动,冥想,阅读。

屏蔽过多的噪音信息

很反讽的是:垃圾信息对多数人的轰炸、扭曲和伤害,已经让“完全屏蔽外部信息,专注完成自己重要任务”成为了一种超能力。

希望一步步捡回这种超能力。远远赢过普通人。

一个基本事实:当下涌入我们眼睛与时间80%的信息,毫无价值,因此是消耗和伤害。

尽量关闭IM和即时信息接收方式,让信息接收的速度频率恢复到高过滤态——最重要的那些信息一定会找到你这里。不重要的早被过滤。

让团队过滤报告和信息,回到纸质阅读和专注式电子阅读。

专注解决不变的问题;

专注创造不变的价值;

专注学习不变的知识;

专注坚守不变的原则。

只接受更少的信息,更好的信息。是一种特权,也是一种阶级地位标志。底层,才无差别吸收所有信息。


当你不知道该关心什么的时候

会去关心大家都关心的东西

相反你只需要关心自己需要关心的东西

越方便的事情入侵你的生活越可怕

你意识不到你成了奴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