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刚经的三句论法

2023年4月21日 上午10:20:02

何謂「三句論法」?即是“什麼,非什麼,是名什麼。” 例如「莊嚴佛土者,則非莊嚴,是名莊嚴。」 這是此經最主要的思惟模式。

因五祖弘忍大師,傳《金剛經》授予六祖惠能大師而大悟。 故後來禪門流行一句話:「見山是山,見山不是山,見山又是山。」

青原惟信禪師曾對門人說:「老僧三十年前未曾參禪時,見山是山,見水是水。後來參禪悟道,見山不是山,見水不是水。 而今個休歇處,依然見山是山,見水是水。」 此話雖出自《指月錄》卷二十八,但實際上是受本經的思想所影響。 想要深入瞭解這三種境界,定要明白「三句論法」的真正含意,方能體悟禪師所說的意境。

「什麼,非什麼,是名什麼。」

第一個「什麼」,即是指常人所觀察、認知的現象,如一個人、一件事情、一項物品、一種想法等,故說:「見山是山,見水是水。」只是看到山水的表面,並沒有細心去觀察、思惟其真相,故往往被假象所蒙蔽;這皆由於平常粗心大意,不用心來生活,故以錯誤的知見,來看待所有的事物,因而產生種種的誤解及痛苦。

第一種境界,凡夫未曾參禪時,總認為它是真實的、不變的、永恆的,故對喜歡的事物,心生貪愛之念,而想要擁有、佔有、保有;對討厭的事物,心生憎惡之念,而想要排斥、逃避、遠離。

第二個「非什麼」,即是指透過修行的觀照,從緣起的現象到其本體,不論所有的人、事、物,這宇宙萬有的一切其本來皆是無有自性,沒有永恆不變的主體,故說:「見山不是山,見水不是水。」歸納起來,即是緣起性空。

第二種境界,是參禪悟道後,則能看清現象盡為因緣和合,它是假有、暫有、幻有,並能體會一切是無常生滅、變化不定、幻化不實,故惠能大師說: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」故對喜歡的事物,心不生貪愛之念;對討厭的事物,心亦不生憎惡之念。對於因緣所生的有為法,視為如夢幻泡影,再也不被這些境界所迷惑。

第三個「是名什麼」,雖然一切法的現象其本體是空無自性,但隨著因緣的生起卻可妙用無窮,故說:「依然見山是山,見水是水。」 即為「見山又是山,見水又是水。」正所謂:緣起不礙性空,性空不礙緣起。

第三種境界,大徹大悟者,於平常日用,見相即性,見性即相,離空離有,離妄離真,離迷離覺,離凡離聖,一切不執,心無障礙,妙用恆沙。不執迷現象,故不取;不否認現象,故不捨。心如明鏡,來去自如,隨緣自在,自在隨緣。

「什麼,非什麼,是名什麼。」即是現象、本體、作用,現象是假象,本體是真空,作用是妙有。

「什麼,非什麼。」是緣起性空,隨緣不變,稱之空諦〈或稱真諦〉,不執有;

「非什麼,是名什麼。」是性空緣起,不變隨緣,稱之假諦〈或稱俗諦〉,不執空。

綜合「什麼,非什麼,是名什麼。」即是中諦〈或稱第一義諦〉,不執空有。

舉例來說明:

當喜歡一個人,就會對此人產生執著,因貪愛而生憎恨,心中的折磨便是一種愚癡的顯現。若能以三句論法來應用:「愛人,非愛人,是名愛人。」即可破除我們的執著,而解決此煩惱。

「愛人」這個概念,是因緣所起的。不論什麼原因,如對方的相貌、做人、才華、身份、地位、錢財、職業等,因為彼此的互動,而萌生愛意。當有一天,此人變心,我們就會覺得非常痛苦,甚至產生仇恨而想報復對方;鮮少有人會心甘情願的祝福對方。

當靜心觀照「非愛人」的真相時,愛人既然是因緣所生,必然就會因緣所滅,故現在的狀況,只是短暫的假象;不論對方愛不愛,一定會發生變化,此是無常的法則。不是對方變心,就是您變心;縱然兩情相悅,也會因病苦,或意外死亡而離散。

當彼此有因緣在一起,不管是情人、夫妻、家人、同事、同學、道友、朋友等,我們都要珍惜雙方的因緣,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,只「是」現在的關係假「名」叫做「愛人」、「情人」;當彼此的關係消失時,又會稱之「朋友」、「仇人」或是「陌生人」,所以世間的一切悉為「假名」,故老子說:「名可名,非常名。」

明白此道理,我們就會善待一切眾生,包括自己;但也不執著自己,和所有眾生。正如龍樹菩薩所說: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,亦名為假名,亦名中道義。」

轉載於: 禪心學苑 作者 :釋達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