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特上读到江涛讨论《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》中提到的「质量」概念。记录于此,可以与前面讲「三分」的文章联系起来。
质量是真实的,而好坏只是投影。比如一段亲密关系,开始甜蜜蜜,你觉得好。对方稍有冷淡,便觉得苦,不好了。好与不好是相对的,而这段关系的质量,才是真实的。质量高,带来满足感。
质量
感性角度是收敛,“好”是一切的目的
理性角度是发散,无穷级数无限逼近满分
物理角度是一切的原点,没有质量,就没有力,没有能量,时间,等一切
质量是原概念,在所有领域展开,并收敛一切目标。一切服务于“质量”
最近一直在关注的一个话题是质量。
质量,禅,可能都是一个主题。
我在之前一条推里写到输赢是二分法,二分法的弊端是有赢必有输,这个最大的问题是,我们默认会认为赢的部分是有意义的,对于输的部分我们认为是无意义的。
用我之前常说的话叫,好与坏是个相对的概念
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现代很多问题的根源。
我们认为好的有意义,但是好坏是相对的,那么只有最好的那一个人或者组织有意义。在最好的组织里,也相对的区分好坏,这时候实际上最有最好最好的那一人有意义。
我们都知道,那个最好,要求的是幸运。
所以信息越发达,人们越不满足,找不到相对的意义所在。
我之前的看法是回归一元论,找到绝对的判断标准。
这是齐物论和佛学的启发。
佛学是标准的一元论,诸行无常,诸法无我。无论事务好坏都在一个平齐的线上,没有好,也没有坏,这样就给不是绝对好的事情上找到了意义
心学也是一元论。
本自具足,不假外求
一元论的问题在于指导行为的难度。好和坏是一致的,如何指导行为。
质量是三元论,心,物,质量。
质量建立在两个前提下
a. 我们天然就知道什么是好,什么是坏
b. 我们在做一个事情达到好的状态的时候,我们会有内心的满足感
所以回头去看,找到绝对的判断标准这件事
质量比一元论更有支撑力
我们天然知道质量好与不好是什么样,并且我们在完成和做高质量的过程中,会有内心的满足感
借此可以超越二元和二分法带来的思维矛盾
君子忧道不忧贫
贫是二分法之后的产物,道是零。
确实交易是我见过最为困难的工作,一部分人在这里变成了方法论者,另外一部分人在这里变成了哲学家。
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。
在一个充满二分法的世界里,好坏,美丑,盈亏,买卖。
二都是由一而来,成熟的交易员不关心一系列的二分法,转而专注在交易系统的一上。
但是什么是道生一,之前看过一个解释是,心态上回归到零,针对不同的时间段拿出不同的一。
现在认为道是不可解释的。
道可道,非常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