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地址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gCDtYuhipXAj8DHL17X0RQ
我经常会收到别人咨询的各种问题,当然也是因为我喜欢干这一行。有人说我像心理医生(但一会儿我要跟大家解释我这一行和心理医生是不太一样的)总之,我收到的问题都是一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烦恼,外在的环境不好:比如谁谁谁在给我气受,或者某种制度不好、或者资源不够好,就像是饭不好吃是原材料不太好等等。当然也会有一些对内的反省,说是「我」不对,是「我自己」不够好,所以我要去学习、我要去禅修、我要去参加读书会等等。归类前面一种叫别人不够好,后面一种叫自己不够好。
那么今天这篇文章园长就和大家谈谈「佛法的真正精华是匪气」这件事。
01 什么是匪气
什么是匪气?就是这个世界上并不真正存在你不好这件事儿,也并不真正存在别人不好这件事儿。
你不要听搞传统文化的人总是说什么「千错万错都是我错」、「每日三省吾身」、「不管出现什么问题,最后都要归因到自己身上」之类的东西。
我也玩过传统文化,我也学过这些东西,但是我就是喜欢不起来。在经历多了之后,我发现佛法真正要教你的绝对不是把问题归因到自己身上,而是要「看淡」。怎么看淡呢?你可能需要一张地图,一个Step by Step,如何看破放下的指南。
「匪气」是佛法的精华,是佛法最后要教你的东西。拆除掉前面那些花拳绣腿、拆除那些宗教性的东西之后,最终告诉你:「你本自具足,因此你才能有匪气。」
从字面意思来看,匪气就是一种自信,就是我不担心,我不怕,我不觉得这是我的问题,但同时,匪气又代表一种平等和无差别、无二元对立。它让你觉得不仅你没有任何问题,别人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。
那问题是从哪来的呢?问题只是表面的,因缘和合的。为了解释这个道理,我们要把佛法的整张地图铺开。
02 铺开佛法的地图
首先,我们寻求佛法就是因为我们有烦恼、有痛苦。不同的人对烦恼和痛苦的来源有不同理解的时候,他的解决方法肯定也是不同的,这个就叫做「见地决定修行」。换句话说,当你知道痛苦从何而来,你就知道了要如何去除痛苦。那么大家认为烦恼和痛苦是哪儿来的呢?通常情况下分成以下几种:
第一种,你认为所有问题都是来自外部的。人活的久不久来自基因、朋友关系好坏是来自利益、一件事情能不能做好是来自资源等等。这就叫从外部寻找原因。
从外部寻找原因其实是最常见的,这也导致你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定是依赖于外部的:如果你需要更好的资源,你就要去挣钱,在挣钱的时候,就要不择手段,因为问题是可以被量化的,问题是可以被金钱化的;如果你觉得两个人在一起问题都出在对方的身上,那么解决方案也一定是要对方拿出来才行,即使是你的缺点,那也是得对方包容你的缺点等等等等。这是我们世俗生活中最常处理问题的方法。
第二种观点带来的解决方案有一种宿命论的感觉,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依赖于外在的神和高于自己的某种东西,比如宇宙能量,比如吸引力法则等等,它不是通过处理我们生活中的细节来改善我们,而是将我们的痛苦一次性拿掉,也就是只看到了痛苦和矛盾的果而没有看到它的因。第二类在佛法里被称为外道。
第三,认为问题出在内部,因此解决方案也在内部。比如我刚才说的,如果我经过学习,提升自己,能够控制得住我的脾气,那么这些烦恼和痛苦就不会发生了;如果我能够改变我的视角,如果我能够改变我的三观,如果我能够成为另一个我,那么我的痛苦和烦恼就能减少了,矛盾和冲突就不再发生了。
这一类方法认为自己的内在是不足的,因此需要内心的改变。这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了,他能明白问题出在内部而不是出在外部,这一类人在佛教圈儿相当于入门,这种叫小乘。
但是小乘的观点是一个人为什么会有痛苦?为什么有烦恼?是因为内有贪嗔痴,外有诱惑。打个比方,比如当你内有贪欲,外又见到一位美女时,你会怎么样呢?你会起烦恼,接下来你做的事又会导致你后面痛苦,所以小乘佛教的解决方法是:对外隔绝外在的因素,对内洗刷你的贪嗔痴。对外隔绝诱惑我们叫它戒律,而对内洗刷贪嗔痴我们叫它禅定。这就构成了小乘佛教基本的概念和他的修行。
小乘的东西非常容易讲清楚,古代小乘的经典也只有不太厚的四本大书(大乘的经典有一面像墙那么大的书柜)。小乘的修法用一句话来概括叫勤修戒定慧,熄灭贪嗔痴。小乘佛教相信总有一天,也许不是这辈子,也许是很多辈子之后,总有一天,你烦恼和痛苦的根会被洗干净,当你的贪嗔痴完全没有了,你就成佛了,或者说你就成了阿罗汉(解脱了生死的人),这是第三类观点。
第四类观点就正式进入大乘的范围,他们认为,你的贪嗔痴不是痛苦的根本原因,贪嗔痴实际上只是你的幻觉。
你为什么会对一些事情产生看法?当你在工作中、生活中遇到一些人,你的烦恼瞬间就起来了,你有没有想过,这一瞬间烦恼生起的原因是什么?
所以第四种观点认为:这一切都来自于见地。见地是指,你怎么看待这些事物。换句话说,你的看法,你的心态就叫做见地。当见地改变的时候,人就会彻底改变。
当你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,你会发狂,你会失去理性,你会因为没必要的事情生气,为什么呢?因为见地是根深蒂固的,见地是在你的潜意识里的,见地的种子甚至会伴随你生生世世,而这个才是你要改变的东西。
所以小乘佛教看贪嗔痴,大乘佛教看见地,大乘的对手只有一个,就是邪见。邪不要理解为邪恶的邪,而是倾斜的斜,古代人会把斜写成我们今天邪恶的邪字。和正相对,一根木棍把它摆斜了还是摆正了?就是这个意思。
邪见是指错误的见地,因为我们总是有这样那样的见地,所以引发了这样那样的情绪。这是第四类。
而第五类人和前面这些完全相反,第五类人认为:我们的痛苦和烦恼完全是我们凭空捏造的,连见地都是我们凭空捏造的。当他认为这一切都如梦如幻的时候,他就根本不需要在乎这些东西,同时,他们了知自己是本自具足的,如果一个人不具备佛的觉知,那么他就不可能生起众生的烦恼。因此,对第五类人而言,我们能有这些烦恼,我们能有这些痛苦,就是因为我们本来是佛。
第三第四类我们把它叫做因乘,第五类我们管它叫果乘。
03 因乘和果乘
因乘的意思就是,我要怎么去修行呢?我要一步一步地修行,修行要Step by Step,要努力地去做,去除我们的烦恼,去除我们的贪嗔痴。至少要努力地对自己的心做研究。
我之前在一篇文章里说过,佛法就像做一场开颅手术,但不是医生给你做,而是给你一本教材和一把手术刀,你自己给自己开颅。(详见公众号文章👉佛法与禅修有什么不同?)这个就是因乘。
它所要玩的东西,是你要分析你自己,你要发现你自己的问题,然后改变你自己。
但果乘是完全不同的。乘在古代是交通工具的意思Vehicle。果乘在传统的汉传佛教里叫佛乘;在藏传佛教里叫金刚乘;在禅宗里叫最上乘,五祖弘忍开始提倡这个最上乘,就是最高级别了,没有更高级别了。
禅宗大师经常会说这是「上根上器」的人学的东西。但有时候我觉得根本不存在上根不上根,这取决于你的心态。比如六祖慧能是不识字的,但他就是大成就者,近代也有很多看起来特别老实巴交的人是大成就者,也有很多聪明绝顶的人是大成就者。所以不用太计较根器问题,根器只是发心,如果你的心胸足够宽广,没有东西去遮挡它,那么你就成就的更快,你就是上根上器。
好,我们仔细来看一看什么是佛乘。
佛乘的意思是,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是好与坏,没有什么是对与错,你不需要完善你自己,因为没有人是完善的,没有人是完备的。
孔子说过:「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?」有点像这个意思。请大家回忆一下,你们人生中第一次听见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」的时候是什么感受?是不是觉得非常轻松?是不是觉得如释重负?是不是觉得你做好自己就可以了?就是这种感觉,这句话非常好,感谢孔子他老人家。
不过我还要再说一句,「做好自己」这句话今天也会让人有点不爽,也会让人有歧义,为什么呢?因为又有人会说,那我自己到底是谁?自己是一个好妈妈、好老婆、好女儿,然后我现在离一个好妈妈还差很远,我现在离一个好老婆还差很远等等等等,我天!那你就越玩越反了,你玩错了。请大家不要这样想问题。
当园长跟你说做好自己的时候,意思就是让你放松,就是让你不要做任何事。做好自己的意思就是Do nothing,而不是你先找一个自己,你先编织一个自己,然后再去做自己。做自己的意思是不要给自己那么多负担,不要给自己那么多条条框框,不要给自己那么多准则,那么多的Rules,放飞你自己,不要给自己那么多要求了,是这个意思。
佛法这几千年来,大家也是越来越迷信,路子越来越错,越来越走偏,越来越像释迦牟尼佛最讨厌的反面教材。所以园长希望能慢慢地跟大家聊这些事情,让我们能恢复到2600年前那个人的初心。他的名字叫悉达多。
另外,Do nothing这件事也被弄的非常糟糕,因为说到Do nothing的时候,大家又要开始找一个Nothing,说园长请你告诉我,什么是Nothing?什么样的状态是对的Do nothing?
这就是一个错误的问题。因为Do nothing就是Do nothing,Do nothing就是没有对错,就是什么都不做,彻彻底底的什么都不做。
好吧!我扯远了。我说这些是想告诉大家,佛教中原本的智慧到现在被弄成了非常迷信非常混乱的东西,紧张的人很难从中得到什么,只会得到更多的困惑。
这十年来我确实见到很多很多的人,开始的时候他们对佛教充满了兴趣、充满了好感,园长也很开心,很愿意跟他们聊这些。但是一段时间以后,我就发现大家又卡在某一个东西里面,觉得说:「哎呀,园长就是讲一些见地的东西,我们还是去实修吧!」实修是什么呢?只有你明白你自己的见地是什么,你才明白你自己的实修是什么。不同的见地将导致不同的实修。
当我们仔细地端详佛乘,它是非常微妙的,它建立在你把前面的东西全部玩过一遍的基础上。
第一类是世俗法,不会有人没玩过;
第二类是宗教,值得你去玩一下,没有人是不知道宗教的,有人类开始就有宗教,但是你需要把它从你的意识当中界定出来,比如当你在想一件事情的时候,认为这件事是需要一个外在的能量来解决的,例如业力、福报,风水,星盘、八字、上帝等等等等等等。当你心里觉得,我的幸福和快乐需要通过这些东西来获得,或者我的烦恼和痛苦需要这些东西来解除,那么请你注意,这个时候你的见地就叫做外道。
第三类就是将来有一天你突然明白:哦,我自己是匮乏的,我的心是不健康的、不健全的,我的理念或者我的见地是被染污的(它为什么叫三毒?它就是一种染污)。当你开始强调这些的时候,你就属于第三种,小乘的见地。
第四,当有一天你发现你自己的见地是:不再关心你自己,而是在关注别人——既然我们终将解脱,一切众生也终将解脱,那么请让我参与到众生解脱的事业中去。这个时候你要明白自己的见地是菩萨乘的见地。(这个部分今天讲的比较少,以后有机会再讲)
而第五类就是告诉你,你是没有染污的、你是本自具足的、你是圆满的。当你持有这样见地的时候,你就是佛乘的见地。
04 培养匪气,两头放下
我们要明白自己陷在什么东西里面。所以,当你开始担心你自己是不足的,当你开始担心你要去学习,你要去发心,你要去修空性,你要怎么怎么样所有这些东西的时候,我希望这个时候你能有一种匪气。这种匪气就是给你垫底的,它在最后一道工序中支持你整个人不混乱、不迷失,因为你本自具足,所以面前的这些东西不修也罢。
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,那么你就真正的得到了佛教的精华。我不敢说那一刻你成佛,但我可以说在那一刻,你和别的修行者绝对是不同的,你击败了99.99%的修行者,你绝对是万里挑一的人,这个就是匪气。
匪气最重要的是两头放下,明白吗?当我觉得我的时间不够用,当我在想我要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工作,还是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家人的时候,我要的是:你要觉得工作也不重要,家人也不重要,两头放下。
当你不知道自己是对是错的时候,你要知道自己又对又错。又对又错,不是半对半错,我有时候很讨厌「半」这个字。虽然我做了一件叫半卷半躺T恤,但只是为了更好地向大家传达信息,实际上,半躺半卷是一种错误的见地,我真正想表达的是并没有对和错,对和错两头都要放下。
当你非常紧张地去参加一场考试、一场述职,你为什么会对述职非常紧张呢?是因为一方面你想要努力获得这个职位,但另一方面你又害怕「我」要是丢人现眼怎么办?「我」为什么要去争取?「我」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欲望呢?我们有一句话是「又想怎么样,又想怎么样」,一旦你这么想,你就已经开始痛苦了,你就已经开始纠结了,因为你两头都要;两头都要的状态就是一个凡夫的状态,是我们大家最常见的状态。
但如果一个人松懈了一头,他会变得非常洒脱,但他会变成疯子,就是洒脱的疯子,你明白吗?当一个人非常夸张、非常偏激的时候,你想想他是个怎样的人?他可以把这个世界弄得天翻地覆,很有杀伤力、很极端。但是我们大部分人都被困在中间了,我们又要这个,又要那个,所以我们是没有杀伤力的,我们是庸俗的。
我记得以前看过一个Mini cooper的广告,特别精彩。它一上来就说什么是Normal?接下来它拍了很多很多Normal的事情。比如买咖啡的时候要Normal sizes,上班的时候坐电车、穿着通勤装等等,就是普通人的生活,普通人的选择(当然这个广告是为了说明买Mini cooper的人不Normal)
但是我要表达的意思就是,平庸的人就陷在那个中间了,而精彩的人生,出类拔萃的人生,就是放下了一端,整个人偏向了天平的另一段,整个人会变得自在、潇洒,但却极端、疯狂,像疯子一样。
那么当一个人两边都放下的时候会怎样呢?你不知道他会怎样。当他两头都放下的时候,他可能还是一个表面上看起来非常中规中矩的人,但他也有可能是一个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疯狂的人。
莲花生大士可以降服妖怪,而传统的出家人就是平静祥和的样子,释迦牟尼佛本人是平静祥和的样子,他俩都是佛,但一个是张牙舞爪的佛,一个是平静祥和的佛,这些人就是两头都放下的。
关于匪气的话题今天就谈这么多。将来我们还会不断地提起匪气这个词,希望大家能明白,佛教的精华就是匪气,你越有匪气,你就会越活得自在。你越有匪气,你就越不怕你现在牢牢抓住的这些东西,这些执着。
这些执着的点,有时候是千奇百怪的,但都是经不起分析的,因为只要你一分析它,它就会瓦解。只要你一分析它,你就会觉得无地自容,那些你执着的东西是完全没有必要的,当你一点一点的放下这些的时候,最终你就会明白:哦,这就是园长说的「匪气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