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地址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IpdRWKiJKoQ8v8y38Wkoqg
01 「北大」「清华」华山论剑
大体上「唯识」和「中观」类似于两所大学,大学其实不是一个很好的比喻,应该说是两个大的系统,类似于剑宗和气宗。方便起见,我们就用「北大」和「清华」来作个简单比喻。
假设在这100年当中,「北大」出了很多的高手、大师。这些大师才华横溢,他们著书立说,阐述自己的观点,而且这些观点都非常地令人叹服,因此,佛教圈僧俗两界都非常崇拜「北大」,孩子们报考大学时都会选择「北大」(该比喻中没有招生数量限制,没有内卷),「北大」的学生越来越多,佛教圈凡是有资格读书的人全都去了「北大」,「北大」香火越来越旺。
但是呢,有时候人多也未必是件好事。人多就会导致讨论问题流于形式,不够彻底。所以平庸的学生,那些对于中观领悟不够深的学生开始变得越来越多,平庸开始成为学术的主流。
于是大家所讨论的内容,就开始有点不对劲儿了,再加上这里面又夹杂了宗教性,有宗教信仰的人不准别人讲一些违背他宗教信仰的话,不准提不同意见,这时候,「北大」的学术氛围开始变得乌烟瘴气。
然后会怎么样呢?然后「清华」这边留存不多的几位大师就会发现,不能再这样下去了,佛教不能被他们这些平庸的人给毁了,于是开始著书立说,评判「北大」平庸的学生所持的平庸的观点(他们不能接受的是,这些平庸的观点不仅平庸,而且还被努力地推广!)
说到这里,突然想起我之前转发的一个段子,拿破仑说过,「聪明懒惰的人可以当将军,聪明勤奋的人可以当军师,愚蠢懒惰的人可以当士兵。但是,恰恰是愚蠢勤奋的人,只会添乱,趁早把他们杀光。」(阿弥陀佛,罪过罪过,但是你知道我不是这个意思😂)
此时的「北大」就有大量这种愚蠢而又勤奋的学生,非常可怕,眼看着佛教就要毁了!于是,「清华」的大师开始批判这种错误的观念。由于这几位大师的存在,人们幡然醒悟:「这才是菩萨度化一切众生的智慧和方便,这才是真正的佛法,他们说的才是对的。」
接下来会发生什么?接下来孩子们都转身去报考「清华」了。
当然,这些孩子可能是前面那些报考「北大」的孩子的孩子,他们不是一代人,可能是两三百年以后的人,他们又开始报考「清华」,导致「清华」的人越来越多,然后又会出现很多平庸又努力的学生,他们把佛法搞得乌烟瘴气,问题层出不穷。
而那些依然留在「北大」的,唯数不多的精英老师们,没有望风而逃,没有临阵倒戈,他们非常明白「北大」哪些东西是对的,对在哪里?根本不是平时大家所理解的那些。他们依然热爱「北大」,但同时他们又恨「北大」昔日的繁荣,那种繁荣是具有破坏性的。
所以这些还留在「北大」的大师才是真正的大师,他们是「非主流」的,他们嘲讽主流佛教圈的那些东西,对佛法真谛的留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,如果没有这些留守在黑暗时代的大师们,佛教就直接把车开下悬崖了。这个时候,学生们会又一次幡然醒悟,再转身报考「北大」。
我说的这个比喻,这整个过程,其实就是「唯识」和「中观」的关系。
02 部派佛教大乘化
在公元纪年之前,(各个部派)主流佛教圈讨论问题的时候基本上是奔着「心是如何运作的」这个概念去的,他们会集结《阿毗昙心论》这种类型的学术成果。而这个时期的最大特点,就是每一个部派都在被「大乘化」。
所谓「部派」,一是戒律不同,二是居住地不同。比如雪山派住在雪山,那平原派就住在平原(没有平原派,这是我胡扯的)。雪山派和平原派戒律不同,不能共住一室,如果碰上了,他们就会辩论,因为他们的见地和一些理念已经不同了,辩论的结果就是互相对对方都有一点点启发,会有一点点理念的融合。这就是当时500年中部派佛教的景象。
这500年当中,其实每一个部派都在「大乘化」。大家千万不要以为,有一批人突然从山洞里冒出来,一下子席卷了整个佛教圈,把佛教给搞成「大乘」了,不是这样子的,「大乘」是所有小乘佛教、部派佛教自己萌发了大乘的念头。「大乘」是一场自发地席卷整个佛教圈的革命。
图片艺术家 luka Khabelashvili 的自画像
这个革命是慢慢演化的,不是一天两天,不是一个人两个人,不是马鸣,不是龙树。马鸣和龙树有他们的贡献,但他们并不是主导这场革命的人。这场革命的爆发,实际是人们对佛留下的文字和教法的彻底整理和深度挖掘。
佛在世的时候,跟在佛身边的人无非就那么几个,但佛灭度之后500年,佛教传到了印度的东南西北中,有无数的人参与了这场理论研讨,有无数的聪明脑袋被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话折服。
大乘佛教的出现不是一件小事,和任何宗教的出现都不相同的。可以这么说,大乘佛教的出现是一场科学革命,是一场哲学革命。
在这500年当中,大家不停地辩论,目的都是为了把佛讲的话搞清楚。在搞清楚的过程中逐渐萌生了大乘佛教的想法,然后大乘佛教开始批判原来的、最初的人们对佛法的理解。
03 龙树的出现标志大乘的确立
今天人们谈「小乘」,有的时候我会对「小乘」这个词有一点点困惑。
你想谈什么?你想谈被大乘佛教所批判的小乘理念,还是想谈最初的500年当中,从事修行和理论研讨的出家人?包括佛身边的弟子?如果你想谈目犍连、舍利弗,可以说他们一点也不比后来的各位大师差,他们是大修行人,他们是大菩萨,他们有可能已经成佛了,完全不应该给他们扣上小乘的帽子。
仁波切经常说,在中国的寺庙里随处可以见到各种菩萨,比如观世音菩萨、弥勒菩萨,但是我们很少很少见到目犍连和舍利弗的塑像,被人崇拜。然而,目犍连和舍利弗并不比观世音菩萨差,他们同样值得被尊敬和纪念。(这扯远了)
总而言之,佛灭度后500年的辩论萌生了大乘佛教,大乘佛教的萌生是为了批判当时已经流行的小乘佛教理念。那这个时候,就涌现了几个非常牛逼的人,其中之一就是龙树。
龙树的理论奠定了大乘佛教的基础,再也不会回退了,再也不会roll back!大家都弄得清清楚楚的,没有人会再怀疑这个事儿,除了极少数心里不服、气堵得慌的人以外,没有人再会怀疑大乘是不是佛说的,是不是佛的意思,是不是佛教。
但这个时候龙树没有说自己是中观派,当然,龙树的书里提到了中观这个词儿,他把佛教的主要理念概括为中观,但龙树并没有说他是中观师,没有说他是中观派。这就是最早的这一批大师,龙树的直系弟子可能也是非常棒的,但是下一代、下下一代呢?那就不一样了。
04 「瑜伽行派」的反驳
两三百年以后,所谓的大乘佛教的忠实追随者们他们自诩为龙树的弟子,但是他们做的事情是不对的,他们的方向偏了,偏了怎么办呢?就需要有人来纠正,于是又有一些人出来纠正,但是纠正的方法有可能是拳打脚踢的,针锋相对的,会流血牺牲的。所以这个时候,又有一些大师出来,对中观派发起了体无完肤的攻击,纠正他们的错误观点。这些人我们称为「瑜伽行派」。
这里插一句,很多人认为,如来藏学说是公元七八世纪以后才有的事儿,所以很多人以为,只要谈「佛性」,都是佛教后期的事,这种想法是错误的。因为《法华经》是佛教最早期的经典之一。
《金刚经》、《维摩诘经》、《法华经》是大乘佛教早期的铁三角,如果还要再加一个的话,那就是《阿弥陀经》,这四个是最早期的大乘佛教。
《法华经》中的<化城喻品>、<药草喻品>、穷人衣服里的无价宝珠、走失多年的王子,大富长者的儿子等几个故事都是早期讲「佛性」的。龙树时代已有《法华经》了,所以龙树有「佛性」的观念,千万不要 Challenge 这个话题,明白吗?
显然龙树的不肖子孙们没有认真学习这些问题,他们会讲空性,讲到空性的时候他们会说:「嗯,我们已经是佛了,我们不用修行了」,而瑜伽行派指出龙树的不肖子孙们只说不做,只讲见地而不从事修行,而他们不仅要谈空性,还要脚踏实地的修行,所以叫「瑜伽行」。
这可以算是佛教历史上的第二次大革命。这就类似于刚刚讲过的「清华」一派的理论,人们开始意识到,哦!我们不能只谈空性,我们还要谈修行。然后这一派的人就越来越多,越来越多。
05 「唯识宗」就是「瑜伽行派」
再过了几百年,瑜伽行派的不肖子孙,他们开始谈什么?他们开始谈「无境唯心」。以至于「无境唯心」变成了一种口头禅。
请注意,「无境唯心」理论的对手是不是中观派?是不是龙树?当然不是。龙树是讲空性的!龙树怎么会说有外境呢?龙树不说有外境,他的对手怎么会说「无境唯心」呢?那么「无境唯心」这句话到底是对谁说的呢?是对外道和小乘。
这个时候,瑜珈行派是佛教界的主流,如果你看过汉传佛教的一些东西,尤其是民国时期的汉传佛教的大师,你会发现唯识就是佛教,佛教就是唯识,你放在那个时代就懂了。又因为他们把「无境唯识」当做口头禅挂在嘴上,因此大家亲切地称呼他们为「唯识宗」。
「唯识」这个词已没有了当年的「瑜伽行」那样正面积极的意思。如果让你在「只说不做」和「认真去修」中二选一,你选什么?当然选「认真去修」!多么政治正确!但是当这个词变成「唯识」的时候,好像有点不对劲了,它可能不是个好词,可能是对手贬低他们的时候才管他们叫「唯识」。
所以到了公元六世纪的时候,中观派再次兴起,再次反扑。作为外道和小乘的对手,「无境唯识」本是一件好事。但是现在,平庸的主流人群谈了太多的「心」,因此「唯识」是否意味着太在乎这个心,开始变成了大师们的攻击对象。
解释一下,大部分情况下「识」和「心」是可以互相对译的,两者是同一个意思,就是 mind,唯识宗就是 mind only school。这个不重要,重要的是人们开始迷信 mind only 了,我们谈了太多了「识」。(心的投影就是 mind map,心和外境的接口就是 xmind,哈哈哈哈哈,我怎么会开这么傻的玩笑)
今天如果我跟一个朋友说,我想学一学唯识的东西,他马上会觉得「唯识」就是「阿赖耶识」,学这个干嘛?其实这是被中观派给教育坏了。「唯识」是一个非常广大的学科,讲述了众生从凡夫到成佛的全过程。(有时候我真的很想学习一下唯识,成就各位学中观的师兄们,给大家做一个活着的靶子。我先发愿。)
06 中观,唯识,群星璀璨
继续说回历史,当公元六世纪之后,中观派反扑了唯识之后,中间经历了一个小小的高潮,但是这个小高潮很快又被扑灭下去了。
以下讲的历史是有争议的,但是凭我非常有限的认知和所学,我能还原出来的就是我以下要讲的段子了(请大家就当段子听,如果你要拿去给别人讲的话,可能会被砍的)
月称以及月称的中观派弟子们,他们的时代大概处于唯识宗势力最大,但是非常糟糕、非常混乱的时代,于是他们站起来反扑唯识的弟子们,这在历史上形成了一个非常绚丽的高潮,但是这个事情没有持续多少年。
唯识宗那边虽然可能有一批学生跑去中观派了,但「唯识」依然是佛教的主流。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大师都是唯识宗的,他们还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!在这场较量当中,唯识宗仅靠两个人就扳回了局面,一个是玄奘,另一个是玄奘的师父戒贤。
他俩跟月称差不多时代,或者比月称稍微晚一点点。当中观派如日中天的时候,当月称绚丽的辩论技巧和愿众生成佛的菩提心正在发光发热的时候,玄奘和他的师父仅凭二人之力,荡平了整个印度的中观派。
玄奘从印度回来以后,他有威望,有能力,有知识,有辩论技巧,关键是他有政治地位,是唐太宗身边的大红人,于是他也荡平了整个中国的中观派。
顺带说一句,玄奘在印度的时候也是 number one,是各位印度王身边的大红人,相当于辩论赛的冠军。如果中观派出几个人去跟玄奘辩论,这几个人不是割了舌头,就是当了奴隶,会被杀得片甲不留。
这就是历史。
但是,月称的弟子们也不是吃闲饭的。这些弟子当中,也出了一位大师,叫寂天。寂天的弟子当中也出了一位大师,叫做寂护,也叫静命(他的名字有两个翻译)。
静命于公元8世纪被藏王请去西藏,建立了西藏的第一所寺庙,桑耶寺。他是一位大学者,培养了西藏的一大批职业精英,这些精英在佛教的传承过程中遭遇了很多的坎坷,很多的波折,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。
静命这个人是当时仅存的中观大师,同时又是藏王信赖的人,他把中观带到了西藏,成为藏传佛教的理论基础和重大支柱。
再往后的一千多年当中,中观可能在有些时段被遗忘和忽视,但在有些时段又被大师们重新捡起来。比如,著名的宗喀巴大师,他就是中观粉。近代的法尊法师,是宗喀巴的粉,也是中观的粉,他翻译了很多中观的东西。近代的利美派也是主修《入中论》的。
今日之时,「中观」的势力非常之大,大家都在学。但是我想告诉大家的是,在历史上中观还真是被杀得片甲不留,仅存的硕果传到了西藏,成为今天我们学习中观的所有源泉。
好了,这就是我今天想跟大家介绍的「中观」和「唯识」历史背景。
07 佛教真正的对手是谁
当我们去读这些东西的时候,千万不要以为这些人物,这些观点它是死的。在园长的眼里,它们都是活的,当时那些月称的对手们都不是等闲之辈。
今天当你很得意地拿着中观的书批判「唯识」的时候,你所批判的对手1300年前都死了。不要拿「唯识」的东西出来鞭尸,没有意义。今日之时,你对付得了你的新对手吗?
中观派也好,如来藏学派也好,我们的对手是今天的世间法,我们的对手是心理学,我们的对手是身心灵,我们的对手是 new age 宗教,我们的对手是吸引力法则,我们的对手是现代人心目中的邪见,我们的对手是有片面的灵修系统,我们的对手是今天的那些所谓的瑜伽师(现在的瑜伽师不是那个时代的瑜珈师),我们的对手是只讲禅修不讲见地的那些名师,我们的对手是那些邪教头目(表面上搞得风生水起实际上骗财骗色的老师们),我们的对手是唯物主义,我们的对手是创世论,我们的对手是量子物理(应该说是迷信量子物理的人)。
我们要做的事是,把中观的东西学到手,把《宝性论》、如来藏的东西学到手,然后去对付这些真正的对手。